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中学资料 >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优秀范文《对症下药》

2024-01-15 08:35:56
中师华图
分享:

 材料:学者有四失,教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教师角度出发,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800~1000字。

对症下药

俗话说得好:“千金难买好药方。”病与病之表症不同,药方也亦不同。有时候,即便是病症相同,发病内因不同,药方也亦不同。同为感冒,或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或细菌感染,或病毒传染,故普通的感冒,治疗方法和服用药物也大不相同。

教学上何尝不是如此呢?个性鲜明、心理不同、学情有异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故教师使用的方法也理应一一对应,是为对症下药,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

字字推敲,句句分析

当下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个较大的误区。不少学生认为,现代文谁还看不懂?即便看不懂的参阅下教辅,没什么需要探究和深入钻研的,上课听与不听都可以,没什么区别。上课时,爱听就听,不想听就看课外书,写其他作业。

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我为了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特意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何不写“北京的秋”,而非要说“故都的秋”?故都秋景哪里美?作者在本文中抒发的情感到底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一连在黑板上展示了十几个问题,有的涉及某个字词的解释,有的涉及文章结构,有的涉及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学生讨论后,仍然对里面的不少问题心存困惑,难以理解。这时,我适时告诫大家,不要认为语文学习是很简单的,不用认真听讲就能拿高分。实际上,语文学习也要花费很多的工夫,作者写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所以,我们要深入分析,才会有所收获。否则,表面上一望而知,实际上你可能是一无所知;表面上一听就会,实际上一写就错。

自那以后,学生们逐渐摆正了心态,学习语文更加认真,更加勤奋了。

零敲碎打,狂轰乱炸

当下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大难——文言文。不少学生从小学就对文言诗文心存恐惧,这些文言文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学生认为读不通,学不顺,字词解释不理解,文言翻译记不住,看到文言文就愁眉苦脸,不愿意学习。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呢?是考试前夕,让学生狂轰乱炸,对文言文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吗?非也。这样或许学生能识记一些,但没过几天就忘到脑后了,不会起到提升学生古代文学素养的目的,也无法提升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采取了一个新的方法,每节课前,要求一个学生,找一则100字左右的古代名人逸闻趣事,写到黑板上,上课时,来给大家讲解。这个简短的文言篇章涉及名人故事,学生感兴趣,愿意听。再加上选文比较简短,学生讲解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零敲碎打的日常积累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潜移默化地慢慢提高了。

教学中没有钥匙,只有对症下药,找到学生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难题,学生也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