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中学资料 >

教师招聘备考(中学):孔孟之道

2023-12-27 13:12:15
中师华图
分享:

一、孔子

1.人物介绍及评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2.著作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观点及语录

(1)孔子学说的核心“仁”。

(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3)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然而,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与方法

A.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早几十年。

B.因材施教。孔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教,我国首倡因材施教。

C.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近乎仁”,孔子强调“学以致用”。

D.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孔子的教育名言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孟子

1.人物及评价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近山东邹城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影响巨大,有“亚圣”之称,并与孔子合成为“孔孟”。

2.著作

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孟子》各篇之中。《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纂而成。

3.观点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二教育之,三乐也”。

(2)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孟子的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持有“性善论”,“万物皆备于我”,人的本性中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段,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报考条件
教师招聘考试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