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少数民歌民歌
(一)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有老师认为,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西藏素有“歌舞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跳呀唱呀,没有个完。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林卡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从早到晚,尽兴而归......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西藏确实是“歌舞海洋”,可以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
藏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普遍的、流传度比较高的民歌形式首先是“果谐”,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流传广泛,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其次是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固称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而“堆谐”则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踢踏舞,把表演和演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其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三部分组成。在藏民歌中,酒歌也是一种很流行的歌曲,它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酒歌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豪爽性格,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刚认识的陌生人,他们都会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好客,请你尽情的喝酒。藏民歌还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农歌等。
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 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与壮丽的黄河、辽阔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谐的是阿坝草原藏族民歌,那嘹亮的歌声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开阔了心胸,净化了灵魂。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在早期创作准备阶段,通过搜集、整理和出版藏族民歌集,从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中所汲取的文学营养,为诗人的毕生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如同他的诗中所写的:“母亲脱口的那首歌,成了我毕生的盘缠。”
其代表作品:《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