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E.F.埃里克森构造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由于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又不得不受社会要求的限制,因而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定的困难,埃里克森将这种困难称为发展危机,发展危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各不相同。他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个体在每个阶段的矛盾和危机若能获得积极解决,人格就会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否则就会人格不健全。
这一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以理解性的识记为主,主要考察的是每一阶段与所遇到的危机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前五阶段属于接受教育阶段,且是考察的重点,因此本文只介绍前五阶段。
1.婴儿期
婴儿期(0~2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和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或照料者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会影响婴儿及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因为婴儿对父母信任或不信任的态度会迁移到其他人。
2.儿童期
儿童期(2~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与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该阶段儿童开始具有基本的能力,如爬、走、推、拉及语言活动。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独立探索愿望,儿童就会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溺爱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4~7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和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感,而且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
学龄期(7~12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学业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成就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奖励为荣,养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成人教育不当,或儿童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能延续终身。
5.青春期
青春期(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的形象。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扮演什么。此阶段是在前四个阶段基础上对各种“材料”加以整合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自己是什么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如果这个阶段的整合出现问题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心理。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习题演练】
1.上中学以来小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2.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答案:1.C。2.D。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