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孟子这个知识点常常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居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孟子有关的知识点。
一、教育目的
1.社会层面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明人伦”。孟子曾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也就是说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会相亲相爱。孟子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2.精神层面
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其中,要想使一个人的“善端”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现精神需要,即通过“教以人伦”,才能“明人伦”。具体来说,人伦体现着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孟子尤其重视父子的孝和长幼的悌两种关系,并以这两者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二、教育理念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中曾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对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中,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不易,能够有机会又能而“教育之”则更不易。因此,孟子认为第三乐为极乐,是前两大快乐所无法相比的。
三、理想人格主张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理想人格的哲学家,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中,大丈夫就是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即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
四、教育方法
1.循序渐进
《孟子·离妻下》中,曾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面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行。
2.教亦多术
孟子的教育方法讲究及时;要教育他人养成良好的品德;要培养学生的才能;解答他人疑问、授人以知识;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差异、因材施教。
3.启发式教学
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之后,孟子继续深化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加强调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孟子曾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强调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无收获。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用心思考,获得知识。
接下来我们做两道题巩固一下
【单选题】( )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明人伦”。
A.孟子 B.墨子 C.亚里士多德 D.孔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教育主张。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明人伦”。故本题选A。
【单选题】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相接近的是( )。
A.不扣必鸣 B.行不言之教
C.教学相长 D.盈科而进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循序渐进原则的相关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的《劝学》,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比喻学习和工作贵在不断积累,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A项:虽不扣必鸣的意思是即使不去敲击它,它也会发出声响,体现了教师主动施教。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意思是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体现的是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相长出自《学记》,意思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排除选项ABC,故正确答案为D。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